电话:021-33550338
关闭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职场资讯 > 心灵导师

佛教讲的“五毒心” 到底怎么个“毒”法?

来源:上海人才网(官网) 时间:2017-07-20 作者:上海人才网(官网) 浏览量:

佛学认为,所有烦恼有六大根源,包括“五毒”和“我执”,正是这六种障碍遮蔽了心智,导致内心无明

五毒指贪、嗔、痴、慢、疑五种心理,这五种心毒就像毒药一样妨碍人们修行。只有破解这五毒,才能明心见性

佛学被视为现代心理学研究的宝藏之一。本文中,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祝卓宏教授为您解读佛学五毒,破解心中的迷惑。


贪:沉溺过去和未来


贪有很多种,通常来讲有财、色、名、食、睡五欲之贪。人的一生无不在贪欲中摸爬滚打,沉溺于贪婪带来的快感,不能自拔

从心理学分析,贪源自过去的创伤、现实的不满和未来的担忧,因贪而严重“脱离现实”,迷失于舒适的、概念化的过去和未来。

金钱权势,声色犬马,很多人心甘情愿成为它的奴隶。

热播剧《人民的名义》中的小官赵德汉,就是因为“过去穷怕了”,才有敛财2亿多的疯狂;剧中“大反派”高育良早就和原配妻子离婚了,却为了各自的利益仍然住在同一屋檐下。

现实生活中,小到美食、购物、吸烟、酗酒等成“瘾”恶习,大到追求升职加薪,沉迷交际发财,都是贪。

为了金钱,为了地位,有人甚至不讲道德、不择手段。

然而,名为锢身锁,利是焚身火。这些控制不了的欲望,最终会吞噬掉我们的健康和善念。


俗语“贪心不足蛇吞象”

贪欲太强的人应当多接触现实生活,增强五官的感知,品味生活的真正内涵。

良田千顷,不过日食三餐;广厦千间,不过夜眠八尺。幸福和快乐从来不是贪来的,知足才能常乐。

去嗅一朵花的芬芳,品味一颗果子的甘甜,和家人促膝长谈……

不妄取、不妄予、不妄想、不妄求,以佛教的“布施”处理生活中多余的部分,通过与他人分享获得快乐来弥补因贪婪产生的空虚。


嗔:无法逃离的情绪宣泄


嗔与贪刚好相反,贪是遇到快乐的情境,嗔是遇到不快乐、不喜欢的情境。

嗔是愤怒生气,当我们遇到不高兴、不喜欢的情形,想要逃离和控制它,但又有很多是拒绝不了、摆脱不了、控制不住的,所以会嗔。

嗔来自两方面,一是外部世界没能满足自己的需求和计划,二是自己回避不了的痛苦和不满。由此,人就会产生好斗、好胜的嗔恨之心。

当我们的身体受伤或尊严被羞辱时,就会产生想要报复或伤害对方的心。

因缺斤短两与小贩争执不下、被人“穿小鞋”而心生怨怼、夫妻吵架指责对方一无是处……

凡此种种,如果不能及时忍让退出,都可能使矛盾升级,引发口角、诅咒,甚至是争斗。

佛教有言“嗔恨可烧毁一切功德”,要避免嗔心的恶果。

生活处处有“嗔”啊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当我们心中产生冲动、报复、愤怒等负面情绪时,要学会“接纳”这些想法,将它作为一种客观的反应去接受。

当然,这并不是叫人一味地忍受屈辱,而是理性分析情绪中“自以为是”的部分。

心浮气盛之人不妨平时多读一些隐喻性的故事,比如掉进泥沼中的人,越挣扎陷得越深。

特别想发火的时候,可以“跳出情绪看情绪”,使自己学会“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慢:自以为是的虚荣姿态


在名利虚荣支配下,不理智、冲动、盲目地向人炫耀自己的名利、能力和财产等,都称为慢。

心理学上,慢,指的是一种行为和姿态,源于自我中心、自以为是,导致冲动、傲慢、怠惰等行为障碍。

人若傲慢,会伤害人际关系、耽误事业,目标难成。

傲慢,最终伤害的还是自己

比如,有人在学业和事业上稍稍取得一些成绩就骄傲自满,自视甚高;有些“富二代”“官二代”自恃高人一等,到处炫富;生活中常见的攀比行为,自认为比别人了不起等。

这些不仅会引起别人的不满,还会蒙蔽自己的心智,最终伤害的还是自己,因为它让你看不到别人的优点。

傲慢会产生“不精进心”,认为自己“已经最好”,不再需要进步。

所以,行为层面,要有梦想、目标和价值方向,制订清晰的规划,不受某种欲望影响,按照自己的价值方向前进

用谦虚心替换傲慢心,保持空杯心态,这样能消除自大心、涵养谦虚心,也学到了更多的知识。


痴:虚实之间的认知混淆


痴也称为愚痴,是把想法等同于现实,被表面事物或文字所迷惑,容易“痴心妄想”

心理学上,这是一种“头脑认知”和“客观现实”的虚幻融合,不明事理,是非不分,执着于自己的想法,听不进他人意见。

“痴”有程度之分,结果也有好有坏。

例如,单纯地痴恋某人,醉心于摄影、绘画等爱好,痴迷于追求人生梦想,这些都可以看作一种痴,这种痴有利于实现自我和未来发展。

相反,严重的痴则是做事笨手笨脚、道理不明,比如痴缠偶像的私生活,无心学习和工作,对他人的爱好感到无知和好笑,类似“ 三年超英,五年赶美”的口号……

到了这种程度,“痴”就会变成阻碍个人发展、人际关系和社会发展的桎梏。

痴迷游戏的儿童

痴心是一种执迷,破解痴念,一定要将认知解离,把想法归于想法、现实归于现实。

比如,当发现自己痴缠于某种想法,可以反复地重复念叨你的想法,试着用疑问、反问、快乐、悲伤等各种语气语调表达出来。这时候,你会醒悟这个想法仅仅是想法而已。

或者用旁观者的态度去对待,告诉自己:“ 我发现,我头脑中有个想法……”

当然,痴迷于爱好也要掌握好度,不要过度沉迷,以免耽误自身发展。


疑:信仰缺失下的自我迷失


疑主要指犹疑不决,毫无道理和根据就怀疑、否定一切。

佛学中的“疑”并不是指“怀疑精神”,怀疑精神是我们探索未知和未来的动力,而“疑”则是一味相信自己。

怀疑过多,人就容易迷失信仰和价值方向,不知道自己每天都在干些什么,陷入一种“无意义感”。

当下,一方面快餐文化的流行,让人们吸收不到文化的营养,找不到人生目标。

另一方面,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没有时间和能力去理解、体悟、欣赏生命,一旦遭到挫折和打击,轻则产生心理问题,重则走向自我毁灭。

没有了自己的人生罗盘,年轻一代的信仰缺失在今天显得尤为严重。

迷失自己的年轻人

“读书无用论”“寒门难出贵子”等言论甚嚣尘上,背离过去,否定现在,一边动摇着内心的想法,一边又在新的怀疑中投入未来。

法国思想家罗曼·罗兰认为,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定的信仰

无论国家还是个人,拥有信仰,能够朝着一个方向前进,实现自我。

摒弃疑心,需要每个人找寻到自己人生阶段最重要的东西,明确不同阶段的目标,做出自愿的价值选择。


佛法改变命运

南无阿弥佗佛

家庭六合情感姻缘

事业财运 学业教育

忏悔超度 学佛困惑

避险灾、挽姻缘、助家庭和睦

助事运、旺生意、启智慧学业


微信扫一扫分享资讯
相关推荐
暂无相关推荐
微信公众号
手机浏览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内容及图片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18221406898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Copyright C 2015-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灵炼人力资源有限公司版权所有,上海灵炼人才服务中心运营服务 沪ICP备15007885号-1 31011502401985号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瓦屑社区振兴路32号浦东招聘市场 EMAIL:xshrcw@qq.com 统计

人力资源证: (沪)人服证字[2023] 第1200019323号

Powered by 上海人才网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