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师诞辰137周年!从“风流才子”到“一代高僧”,临终仅留4个字……且看他的传奇一生!
来源:上海人才网(官网)
时间:2017-11-15
作者:上海人才网(官网)
浏览量:
1880年10月23日,
农历九月二十,
一位近代佛学大师诞生了,
他就是——李叔同(弘一法师)。
当他叫李叔同时,
他是“长亭外,古道边”的作者,
是话剧、音乐、美术、诗词、书法无一不精的罕见天才;
当他叫弘一法师时,
他是民国最有名的高僧之一,
他撰写的佛教偈语今天仍然大面积流行朋友圈。
今日,
恰逢弘一法师诞辰137周年,
让我们一起缅怀法师的传奇人生!
出生豪门 一代风流才子
▲少年李叔同
1880年10月23日(农历九月二十),
李叔同出生在天津一户富有的盐商家,
在当时是个典型的富二代。
李叔同5岁即遭父丧,
他少年时的生活仍非常优裕。
聪颖的李叔同小小年纪便积累了深厚的国学艺术修养。
他七岁时便能熟读《文选》,
且写得一手好书法,被人称为“神童”。
成年后,他的诗、词、书、画、印刻无一不精,
此外对古代金石、文玩、碑帖、字画之真赝,
有鉴别能力,百无一失。
在清光绪二十六年前,公认为天津一才子。
▲天涯五友(左一李叔同)
随后,
李叔同陪他的生母南迁上海,
他接受了较系统的儒家经典教育,
还吸纳了“新学”的精华,
更被上海的名士达人所青睐,
他也被视为“才子”而驰名于上海滩。
20岁左右的李叔同,
不但是才华横溢的文士,
也是一个颇为放浪的富家公子。
其早年的诗词有许多与名优唱和的作品,
所谓“奔走天涯无一事。何如声色将情寄,休怒骂,且游戏”。
演戏剧 男扮女装
反串中国第一位戏剧“茶花女”
▲在日本时留影
这种富家公子生活直到1905年,
李叔同母亲病逝于上海,
他认为自己的幸福人生随着母亲的离去而画上了句号,
再无牵挂的决定东渡日本留学。
他衣食住行一切入乡随俗,
没多久便能说一口纯正流利的日语了。
在日期间,
李叔同创作了大量油画、水彩画、国画和版画,
回国时仅油画作品就有数十幅。
这些美术作品当时就获得了日本美术界的很高评价。
▲《茶花女》扮相
在日本这段时间里,他还开创了许多先河:
创办了中国最早的话剧社:春柳社。
1907年2月为赈济国内徐淮水灾,
李叔同和话剧社的同学们,
打算举行一次义演,经过商议,
决定上演法国作家小仲马的剧目《茶花女》。
而李叔同则担当《茶花女》中的女主角。
开创了中国人体模特进行美术教学的先河,
他是学美术的,画油画要对着人体模特练习。
为人师表
培育了许多名闻天下的艺术才俊
▲当老师
回到中国,
他一改西装革履的留学生打扮,
穿起了长袍马褂布鞋,严肃而朴素,
完全像一位教育家了。
李叔同应邀来到杭州的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做起了音乐和美术课老师,忙得不亦乐乎。
正是在这里,他教出了几个最厉害的学生:
画家、散文家丰子恺;画家潘天寿;
音乐教育家刘质平;记者、作家曹聚仁;
他不但带他们领略艺术的美妙,
还实实在在地帮他们解决生活的困难。
▲各时期大师的不同作品
李叔同在学校里还写出了流传最广的一个作品,
那就是歌曲《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后来两部经典电影《早春二月》和《城南旧事》都采用了《送别》做插曲。
到1918年,李叔同连教师也不想当了。
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他出家了。
出家成一代高僧
临终仅留4字
他怎么会想到去当和尚呢?
有一次,
他做了一件现在很流行的事:轻断食。
朋友介绍他去了虎跑寺,
他住了三个学期,断食了17天。
慢慢的,出家的念头在他心里萌发。
1918年农历七月十三日,正式出家。
李叔同不在了,取而代之的是弘一法师。
那家人怎么办?
既然出家,那就只有斩断尘缘。
天津的原配夫人平静地接受了事实。
上海的日本夫人不能理解,
面对面问他,日本的和尚可以成家,为什么中国的不行?
弘一法师耐心劝慰,然后驾舟而去,头也不回。
从此,
弘一法师开始过着行脚的生活。
其间,
他广泛披览道宣、灵芝、蕅益诸师的著述,
花费五年时间,完成了一部“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
后来还著录“五戒相经笺要”“律学要略”等多种佛学著作。
弘一之所以成为律学大师,
不只是他对于律部的钻研和整理,而是他的实践生活。
1934年到1935年间,
他从日本请回古刻佛典一万余卷,
因据以校勘了南山三大部的律学名著,
这一件工作是他晚年最大的成就。
在日本入侵期间,
弘一大师亦举笔题词:“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
词末又跋:“佛者,觉也,觉了真理,乃能誓舍身命,牺牲一切,勇猛精进,救护国家。是故救国必须念佛。”
1942年10月13日,
弘一大师圆寂之前,留下绝笔,
那是至今令世人怅然的四个字:悲欣交集。
▲李叔同临终偈语“悲欣交集”
弘一大师光辉的形象,
永远是佛弟子心中的楷模!
今日,
让我们双手合十,
缅怀一代高僧——弘一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