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亏是福
对于“吃亏是福”,郑板桥有这样一番详尽的注解:“满者损之机,亏者盈之渐。损于己则利于彼,外得人情之平。内得我心之安,既平且安,福即是矣。”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盈满乃亏损之契机,亏损则会逐渐趋向盈满,损失自己则有益对方,对方得心平,自己会心安,有了平安,自然就有福气了。
能够吃亏的人,往往是一生平安,幸福坦然。不能吃亏的人,在是非纷争中斤斤计较,他只看局限在“:不亏”的狭隘的自我思维中,这种心理会蒙蔽他的双眼,势必要遭受更大的灾难,最终失去的反而更多。
“小人之谋,无往不福君子也。此言似迂而实信”。小人所耍弄的阴谋诡计,没有一件不使君子得福。这话似乎很迂腐,但实际上还是可信的。
吃亏是福!一个有作为的人,都是在不断地吃亏中成长和能干起来,从而变得更加聪慧和睿智!乐于吃亏是一种境界,是一种自律和大度,人格上的升华,在物质利益上不是镏铢比较而是宽宏大度,在名誉面前不先声夺人,而先人后己,在人际交往中尊重他人。
吃亏是福!德不高者不甘,心不诚者不愿吃亏,品不正者不肯吃亏,行不端者不能吃亏!
大巧若拙 大智若愚
曾国藩的人生哲学很独特,那就是尚“愚拙”。他说:“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愚拙的人没有智力资本,因此比别人更虚心;愚拙的人从小接受挫折教育,因此抗击打能力特别强;愚拙的人不懂取巧,遇到问题只知硬钻过去,因此不留死角。正是这与众不同的“愚拙”,成就了曾国藩非同一般的精明和高明。
曾国藩并不是天才人物,他的智商不过中等。他常说“吾生平短于才”、“秉质愚柔”。他说自己读书做事,反应速度都很慢,“余性鲁钝,他人目下二三行,余或疾读不能终一行。他人顷刻立办者,余或沉吟数时不能了。”
曾国藩年轻的时候能够打通科举这条路,靠的完全是笨劲。读书的时候,父亲要求他,不读懂上一句,不读下一句;不读完这本书,不摸下一本书;不完成一天的学习任务,绝不睡觉。
曾国藩不懂什么“技巧”、什么“捷径”,只知道一条道走到黑,不撞南墙不回头。这种笨拙的学习方式在他身上培养起超乎常人的勤奋、吃苦、踏实精神。
“拙”看起来慢,其实却是最快,因为这是扎扎实实的成功,不留遗弊。虽然曾国藩秀才考了九年,但一旦开窍之后。后边的路就越来越顺。4年后中了进士,而其他早中了秀才的同学,后来却连举人没有出来一个。他总结自身经验说,自己得益于基础打得好,所以“读书立志,须以困勉之功”。
既然天性钝拙,那么曾国藩就充分发挥自己钝拙的长处。他一生做事从来不绕弯子,不走捷径,总是按最笨拙、最踏实的方式去做。他一生成功,正是得益于“愚拙”精神。
他创建湘军、选拔将领,专挑不善言辞的“乡气”之人,盖其敦实淳朴、少浮滑之气。他甚至讨厌那些“善说话”的人:“将领之浮滑者,一遇危险之际,其神情之飞动,足以摇惑军心;其言语之圆滑,足以混淆是非。”故湘军历不喜用善说话之将。
他招募士兵,也专要“朴实少心窍”的山民。因此湘军的作风与八旗兵完全不同。彻底根绝了兵痞油滑之气。为“洪杨一役”奠定了基础。
曾国藩一生待人接物更是以诚为本,以拙为用。他一生要求自己“不说大话,不求虚名”,做事“情愿别人占我便宜,断不肯我占他人便宜”正是因为具有这种质朴的为人处事方式,曾国藩一生朋友极多。
当然,曾国藩最有意义的还是他的“愚拙”思维方式。这种“扎实彻底”思维方式,与几千年来中国式思维尚直觉,重体悟,轻逻辑相悖,那些才子文人的思绪常如天马行空,不循规矩,任意跳跃,由此很容易跳过真理与谬误之间那一小小步的距离,因此,“扎实彻底”的思维方式值得我们效仿。
上海人才网©®(XSHRCW.COM 、新上海人才网.COM)玉汝于成®灵炼®企业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内容及图片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18221406898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Copyright C 2015-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灵炼人力资源有限公司版权所有,上海灵炼人才服务中心运营服务
沪ICP备15007885号-1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周浦镇振兴路25号 EMAIL:xshrcw@qq.com
统计 人力资源证: (沪)人服证字[2023] 第1200019323号
Powered by 上海人才网310115024019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