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21-33550338
关闭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职场资讯 > 点滴生活

2岁女孩因恶作剧坠楼身亡:再不教给孩子这件事,早晚变成杀人犯!

来源:教子有方 时间:2017-07-10 作者:优妈 浏览量:

前不久一段令人心痛的视频被大家疯转:长沙一个仅仅2岁的小女孩被一个5岁男孩故意抱上电梯,乘至18楼后小女孩从天井坠楼身亡。


(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

根据监控,我们可以看到事情的经过:2岁的小女孩与其他两个小孩子一起玩耍,进入了电梯,电梯的按钮原本是在9楼,其中5岁的小男孩却蹦跳着点亮了18层的按钮。

 

电梯到达9楼的时候,三个孩子本来一起走出去,其后小男孩却将两岁的小姑娘抱回了电梯,并将她一个人重新关进电梯,女孩身处险境,急的她拼命跺脚、哭喊,但都无济于事。


随后电梯上升至18楼,2岁的小姑娘摇摇晃晃地走出了电梯,一脚踏进未知的地域,一个小生命就这样离开了...

 

看过视频,我气的发抖,毕竟自己也是一个女孩的妈妈,要是这件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非得疯了不可。


悲剧发生后,舆论指向了物业不完善和大人的监管不力,而在我看来,五岁男孩的“熊”行为才是导致此次悲剧的最根本的原因。但他却在“还是个孩子”的保护下,躲开了大众的声讨。

 

01

父母口中的“孩子还小”

 

某次乘高铁,路途远,行程过半,昏昏欲睡之时,忽然安静的车厢内想起了《小苹果》。音乐声音很大,车厢内的人都被震醒了。


朝着声音传来的方向看去,一位母亲举着手机,放着音乐,笑嘻嘻地看着五六岁的儿子在那里摆腰扭胯,随着音乐跳的起劲。


被惊醒的心情总是糟糕的,但是那位母亲并没有察觉到来自四周异样的目光,兀自目不转睛地看着自己的儿子,露出欣慰的笑容,还不时为儿子鼓劲:“儿子,好样的,跳的真棒!再来一个!”


有乘客是在受不了了,重重咳嗽一声,显然是针对她儿子的。这位母亲顿时就不乐意了,站起身来:“咳什么咳呀?火车是你家的吗?孩子还小,跳个舞都不让?”


车上乘客被这样的“理由”折服了,那位母亲恶狠狠地看了一眼咳嗽传来的方向,继续放歌。直到有乘客实在受不了,叫来乘务员调解,那位母亲才悻悻地将音乐关闭。

 

在别人家,孩子乱跑,乱翻,等到闯祸时,家长说:“他不是故意的,他还只是个孩子。”


在公共交通上,孩子大声喧哗,影响其他乘客休息时,家长却说:“他还是个孩子,小孩子就是不安分。”


在学校里,孩子打了其他同学,老师叫家长去谈话,家长依旧开脱“他还不懂事,大了就好了。”

 

他只是个孩子,但人家的孩子就不是孩子了?你可以选择不善良,但不能去伤害!


在这起坠楼事件中,我也不幸看到了两条这样的评论:“两个男孩子年龄比较小,没有预见后果的能力”,“网上的批评太过分,他们毕竟只是恶作剧,谈不上作恶”。令人心寒!小男孩明明是跳起来才能够到18楼的按钮啊。

 

父母口中的“孩子还小”,成为孩子闯祸的挡箭牌,但你是否知道,哪天,这种借口又会成为他攻击别人的利刃?

 

02

孩子小,他什么都不懂?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篇让人细思极恐的报道。报道说,在地铁站等地铁时,一个小男孩想要吃一位年轻女孩手中的炸鸡排而大哭大闹,小男孩的妈妈让他去向大姐姐要。

 

小男孩便侧过头,对那位女孩说:“我要吃鸡排!”女孩看了他一眼,没有理会转过了身子。


孩子停止了哭闹,事情到这里,我们会认为,孩子小,想要吃的哭闹都很正常,而且现在孩子也安静了下来,还算一个比较懂事的孩子。

 

没想到,出乎所有人意料的事情发生了,不远处,传来地铁进站的声音,就在此时,小男孩儿突然挣脱妈妈的手,跑向女孩使劲推了她一把。


女孩尖叫一声眼看就要栽下站台,身边一直关注女孩和小男孩的人,抓住了女孩的胳膊...这一切都来的太过突然,惊魂未定,却发现小男孩和他妈妈已经消失的无影无踪。没有道歉,也没有教育......


这个也是孩子还小,无意为之的吗?其实,最大的恶,就是作恶而不自知。一个穷凶极恶的杀人犯,如果他们知道他是在犯罪,下手的时候会手软,但是如果不觉得这是件了不得的事情,就会表现的极为凶残。

 

孩子一直被认为是纯洁、天真、善良的代表,人们习惯用每一个最边缘、最不伤大雅的借口去原谅一个孩子已经足够明显的罪过。

 

而一次又一次的原谅,潜移默化中给孩子强化着这样一个印象:孩子你没错。而周围人的容忍,则又进一步强化了这个信号:你的行为,不会带来任何后果。这样下去,一个熊孩子就诞生了。

 

03

教育本就是一件压抑天性的事

 

说到底,孩子教育的问题,出在家长身上。


如果当初父母告诉孩子,将2岁的妹妹独自留在电梯可能会造成什么样的结果,或许悲剧就不会发生;


如果那位妈妈及时关闭音乐,让孩子坐下来,并告诉他在公共场合不能打扰其他人,或许孩子也会很配合的乖乖听话;


如果那位母亲告诉孩子别人的东西不是想要就能要的,打招呼要用礼貌用语,或许他们可以坐在一起,小朋友也可以如愿以偿。


如果...


哪个孩子不是在打打闹闹,调皮捣蛋中长大的,这不是要限制孩子的自由吗?


要知道,我们教育的目的,或者说文明的标志,就是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养,本来就是一件压抑天性、限制自由的事情!


我们要给孩子爱和自由,但至少要做到不给别人添麻烦。


你自己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调皮、玩耍,但你也不要影响到他人,不给别人的生活带来困扰。

 

很多家长不好判断,究竟哪些行为是可以被允许的,哪些行为是要坚决制止的。


其实这一点并不难把握,只要换位思考一下就会明白。像在餐厅里大声嬉闹、在公共场合随意走动、在后座踢到别人椅子、在别人家沙发上蹦跳,为什么会被这么多人诟病?谁的童年不都是这么好动和贪玩吗?

 

以“是否给别人添麻烦来作为衡量标尺,问题往往很好解决。你可以有自己的个性,但也要有社会的共识。尊重别人的感受,才会为自己的自由赢来尊重。


你不管教孩子,这个世界会狠狠的教育他。





微信扫一扫分享资讯
相关推荐
暂无相关推荐
微信公众号
手机浏览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内容及图片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18221406898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Copyright C 2015-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灵炼人力资源有限公司版权所有,上海灵炼人才服务中心运营服务 沪ICP备15007885号-1 31011502401985号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周浦镇振兴路25号 EMAIL:xshrcw@qq.com 统计

人力资源证: (沪)人服证字[2023] 第1200019323号

Powered by 上海人才网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