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21-33550338
关闭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职场资讯 > 点滴生活

离开朋友圈的生活有多棒?

来源:上海人才网(官网) 时间:2017-08-14 作者:上海人才网(官网) 浏览量:
又到了周记时间,不瞒大家,每次写周记都是在临近发送的一两个小时前仓促写成的。感觉这个栏目,更像是每周我给大家的思想汇报。从前我并不是个贪念于记录的人,因为经常写作,对待生活反而有种逆反心,更想把一些故事虚掷,漫不经心往前走。

而做了这个栏目之后,我开始有机会郑重其事地回顾生活,也滋生出些许仪式感。

去参加了音乐剧《变身怪医 》首映礼,还走了个红毯,掐指一算,才发现今年竟然看了数不清的话剧。

变身怪医的剧情同样简单,更像个几分钟就能说完的故事,一个精神分裂的医生,白天是治病救人的好人,夜晚成了杀人嗜血的恶魔。

但坐在剧院的那一刻,手机应景地失去信号,你竟然不觉得时间冗长,陪着演员把几分钟的故事延展成三个小时,背景演员的每个动作都有值得品味的细节。(不过各种突如其来的打雷声真的要炸出心脏病了。)

在戏剧舞台下跟演员一起哀恸一起兴奋的感觉,真的是所有电影和电视剧都不能比拟的。

最近工作依旧很忙,但会强迫自己闲下来思考,到底该把时间该如何度过。

从前更希望时间是流水状,稀里哗啦地经过,喜欢慌乱胜过从容,喜欢奔忙胜过消遣。觉得表面兵荒马乱的生活,细细剥开,会有惊人的密度和质地,还有马不停蹄的成长。

最近几个月,开始喜欢放空了。

在剧院浸泡几个小时,在画室坐一下午画一张印象派的画,在工作室亲手做一个皮包,缝补细细的针脚。

我发现自己不再紧张了,不再焦虑于时代何时把我从峰顶拽下,不再患得患失,不再任别人的节奏干扰自己。

从前觉得世界琳琅满目,什么都是好的,什么都想要。现在开始舍弃了,有些东西诚然是好的,但你的时间有限,内心的空间有限,如果急迫得到它,你可能会失去前方更好的。

最近在和朋友讨论“如何改正坏习惯”这件事。我一把年纪了还在讨论这样的幼儿园命题看上去有点幼稚,不过反过来想,如果有人能把幼儿园时期老师要求的品格一生践行下去,那绝对值得尊敬。

和朋友聊到的两个点,不妨分享给大家。

1、世界上绝大多数技能都需要长时间多次的“刻意练习”,比如写作比如演讲比如弹奏乐器。

其实还有很多日常习惯徒有意识都不够,也都需要刻意练习。比如最近跟人几次交流,发现我有严重的“喜欢打断别人说话”的陋习,尽管我有了改正的意识,但每次聊天还是力不从心。而我刻意练习的方法是,每天晚上给我妈打电话,如果连我妈长篇大论的关爱式唠叨都从不打断,那我就算是修炼完毕。

2、第二个完善自己的方式是“角色扮演”。

比如我还有一个缺点,是说话语速极其快,有时到了令人暴走的程度。于是每次出门我提醒自己,今天我扮演的是一个慢条斯理的淑女,说话极其慢极其温柔的那种,这就是个赤裸裸的角色扮演的游戏。当我真的沉浸其中,发现自己的谈话方式已经脱胎换骨。

希望这两种方式也能帮到你.

周末帮刚出书的一位朋友孙中伦当嘉宾做了一场分享会(特别感谢上海有好多粉丝们去虹桥那么远的签售现场看我),他新写了本书叫《回来》。

2015年他刚大三结束,突然休学一年回国,去往他的“寻路”。做东莞工厂的流水线工人,做大理民宿的店小二,做定西的初中老师,成都漆器厂的学徒工……

在书里他写了一句话很触动我,“我会做一个自己想做的人,可我并不知道那是谁。”

在现场我说了一段话——

“我认为这世上年轻人的成熟分为两种。

一种是年轻人早早给自己规划好了命运的设定,知道自己要过怎样的生活,去往怎样的道路,从此之后排除万难,埋头赶路,不问世事。

而还有另一种成熟,是一个人有了超越生活本身的迷惘与困惑,开始试图质疑和找寻自己,开始不满足于把目光焦点停留在生活的琐碎中,去看无尽的远方与无数的人。”

我希望生命中有一段时刻,我们都能成为后者。
微信扫一扫分享资讯
相关推荐
暂无相关推荐
微信公众号
手机浏览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内容及图片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18221406898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Copyright C 2015-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灵炼人力资源有限公司版权所有,上海灵炼人才服务中心运营服务 沪ICP备15007885号-1 31011502401985号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周浦镇振兴路25号 EMAIL:xshrcw@qq.com 统计

人力资源证: (沪)人服证字[2023] 第1200019323号

Powered by 上海人才网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