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21-33550338
关闭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职场资讯 > 职场观察

北上广深,最大的危险来了!

来源:上海人才网(官网) 时间:2018-01-15 作者:上海人才网(官网) 浏览量:
对于“一线城市”和“强二线城市”来说,最大的危险是什么?
 
最近我集中研究北、上、广、深、杭、宁等城市及其核心城区的官方文件,其中包括市区两级的“十三五规划”、“改革计划”、“政府工作报告”。结果有了一个重要发现:
 
中国的中心城市及其核心城区,都有一个强烈的焦虑——担心“产业空心化”。
 
在这个“共同焦虑”之下,各城市有一个趋同的举动:通过城市更新,释放更多的产业空间,进一步压缩住宅用地。而且在中心城区,由于住宅用地稀缺,开发商集中开发大户型住宅,中小户型变得越来越稀缺。
 
其实在我看来,过度担心“产业空心化”是没有必要的,由此而来的“产业空间增长强迫症”正加剧中心城市的“住宅空心化”,让大城市面临一个巨大的风险——居住过度郊区化、中心城区过度产业化,最终把中心城区变成了8小时之外的“无人区”。
 
其实,随着社会的进步,“产业空心化”已经是个陈旧的概念,需要重新界定。
 
传统意义上的“产业空心化”,只指以制造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大幅下降,第三产业比重迅速上升,超过了第二产业,以至大于一、二产业之和。有人认为第三产业比重超过 60%,即是产业空心化。
 
下面是中国经济总量最大的11个城市的“三次产业占比”和城市面积的对比,它们的排序是按照“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资金总量)排列的,数据截至2016年末。一般来说,面积越大的城市,越有条件维持庞大的制造业,避免所谓的“产业空心化”,因为腾挪的空间大。
 
主要城市三次产业占比
城市
一产
二产
三产
面积
北京
0.5%
19.2%
80.3%
16410
上海
0.4%
29.1%
70.5%
6340
深圳
0%
39.5%
60.5%
1997
广州
1.22%
30.22%
68.56%
7434
杭州
2.8%
36.0%
61.2%
16596
重庆
7.4%
44.2%
48.4%
82402
成都
3.9%
43.0%
53.1%
14065
天津
1.2%
44.8%
54.0%
11946
南京
2.4%
39.2%
58.4%
6597
苏州
1.5%
47.0%
51.5%
8488
武汉
3.3%
43.9%
52.8%
8594
注:以上数据来自各地统计局,面积单位为“平方公里”。
 
可以看出,如果以“第三产业占比60%”划线,北上广深杭都已经出现了“产业空心化”,南京比较接近“产业空心化”。北京是“产业空心化”最厉害的城市。
 
地方官员对“产业空心化”的高度警惕,主要来自对香港教训的反思。其实香港的问题非常特殊,它是一个面积狭小的“独立关税区”。海关阻止了移民和资金的流动,而中国内地的城市很难出现这种状况。
 
以北京为例,虽然在内地城市里是“产业空心化”最严重的城市,但北京经济的活力却独步天下,大概只有深圳可以跟它比。目前北京不仅汇聚了全国最多的资金(是上海的1.3倍,香港的1.4倍,深圳的2倍),其拥有的世界500强总部为全球第一,上市公司总市值几乎相当于“深圳+上海+广州+杭州”,至于代表新经济的“独角兽”企业数量,则占了全国的一半。
 
为什么北京和香港的第二产业占比都非常低、产业空心化都这么严重,但经济差距这么大?原因很简单,传统的“产业空心化”的定义过时了。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三次产业的定义是:
 
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不含农、林、牧、渔服务业)。
 
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不含开采辅助活动),制造业(不含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第三产业即服务业,是指除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
 
由此可见,“第三产业”涵盖面非常广,不仅包括金融、房地产、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IT、文化、教育、卫生、科研,还包括“农、林、牧、渔服务业”、“采矿业中的开采辅助活动,制造业中的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等等。
 
我们可以思考一下,腾讯、阿里、京东、百度、奇虎360等这些新兴企业,毫无疑问都属于第三产业。至于华为、大疆、小米这类企业,其相当大的部分(研发、销售、软件)也属于第三产业,只有生产制造部分属于第二产业。
 
也就是说,随着社会的进步“第三产业”的内涵在无限膨胀,而“第二产业”则没有大的变化。
 
因此,“产业空心化”这个概念已经过时,三次产业的划分方式意义已经不大。
 
中国内地是一个大关税区,在这样一个关税区内,资金、人员、物资是自由流动的,有充分的竞争。因此没有必要为某个城市的“产业空心化”担忧,市场会自动配置资源。
 
以深圳为例,在中国内地11个经济总量最大的城市里,深圳面积是最小的,小到“非常可怜”的地步(这意味着制造业在深圳腾挪空间很小,很容易外迁)。但深圳第二产业的占比仍然超过广州、杭州和南京。至于深圳的工业增加值,则超过除上海之外绝大多数城市(苏州厉害的是工业总产值,不是工业增加值)。
 
由于过度担心“产业空心化”,包括深圳在内的大城市,都在拼命挤压住宅用地,保障产业用地。再加上中心城区住宅开发日益“大户型化”,其结果是中心城区迅速“人口空心化”。在深圳,即便是“一拆为三”之后的宝安区实际生活的人口,就接近“南山区+福田区+罗湖区”。目前,深圳实际上对外联系的“综合门户”已经不在“原特区内”,而在“宝安区+龙岗区+龙华区”。
 
以深圳为例,“十三五”期间住宅需求是180万套,但深圳只能提供65万套左右,政府已经提倡市民到东莞惠州买房子了。但问题是,居住和工作的分离,将让这部分市民更容易“抛弃深圳”,变成100%的东莞人和惠州人。
 
最理想状态是“职住平衡”,而不是由于担心“产业空心化”而造成“居住空心化”、“城市空心化”。
 
最近上海在刚刚公布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里提出:
 
主城区合理确定住宅用地供应规模,重点增加中小套型住宅的比重,吸引年轻人和创新创业人才的居住,保证主城区的活力。
 
应该说,上海是非常有远见的,这一点值得其他大城市学习。
 
还是那句话,随着“第三产业”的内涵变得越来越丰富,“产业空心化”的概念已经“基本过时”。北京的案例告诉我们,“第二产业占比偏低”并不可怕,关键是要发展起新兴产业(深圳、杭州也在证明这一点)。
 
最近这些年,中国大城市普遍出现了商业地产库存严重的现象,在一些城市甚至出现了办公楼“消化周期”长达10到20年的现象,而住宅越来越稀缺、住宅价格飙升,住宅和商业物业出现了价格上的严格倒挂。这种现象,就是各地政府“产业空心化恐惧症”造成的。
 
所以,中国大城市最大危险是过分强调“产业空间”,在中心区建设过多的办公楼、商业综合体,不断挤压住宅用地、尤其是中小户型住宅用地,最终造成“居住空心化”。
 
其恶果是住宅价格很难抑制、“职住分离”严重,最终是“居民+企业”一起鸡飞蛋打。
微信扫一扫分享资讯
相关推荐
暂无相关推荐
微信公众号
手机浏览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内容及图片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18221406898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Copyright C 2015-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灵炼人力资源有限公司版权所有,上海灵炼人才服务中心运营服务 沪ICP备15007885号-1 31011502401985号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周浦镇振兴路25号 EMAIL:xshrcw@qq.com 统计

人力资源证: (沪)人服证字[2023] 第1200019323号

Powered by 上海人才网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