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民国第一奇女子,袁世凯的秘书,上海滩的巨富,见过世间繁华后,却皈依佛门,终生未婚
来源:上海人才网(官网)
时间:2018-01-18
作者:上海人才网(官网)
浏览量:
她的一生颇为传奇:
身为红粉,而有巾帼女豪之誉,
一生伤怀国是,关怀民瘼,
痛恨黑暗,同情弱小,
又倡导佛学,力主护生。
她不仅是“近三百年来最后一位女词人”、诗人,政论家、社会活动家、资本家,
还是中国第一位女性撰稿人,
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个女编辑,
中国第一位动物保护主义者,
中国女权运动的首倡者,
中国女子教育的先驱者……
她,就是吕碧城,
“绛帷独拥人争羡”的民国第一奇女子。
“
13岁父亲去世
受尽世态炎凉
”
1895年,
吕碧城刚满13岁,
曾任山西学政的父亲吕凤岐溘然离世。
对于这个只有女眷的家庭来说,
父亲的死即是将全家抛向世间荒野。
很快,
觊觎田地、宅院的族人们,
便野蛮地撞开了吕家大门,
纷纷以吕凤岐无后为由,要求继承吕氏家产。
吕碧城是父亲的第三个女儿,
此前曾有两个哥哥,可惜都已夭亡。
生下小碧城时,
吕凤岐已经47岁,
所以内心深处很难泛起欢喜的涟漪。
如今吕凤岐去世,
家中便只剩下妻子严氏和四个小女儿。
为了霸占财产,
族人竟唆使匪徒,将严氏强行幽禁。
吕碧城在京城闻此消息,
并未乱了方寸,而是四处求援,
给父亲的朋友、学生写信,几经波折将母亲和姐妹救出。
在步入成人世界的第一步台阶上,
吕碧城便看到了世情的荒诞,和人心的阴暗。
然而还不止于此,
9岁那年,吕碧城曾许亲与同乡汪家。
岂料汪家得知吕碧城救母一事,居然毁约退婚。
这件事为吕碧城造成了无法愈合的伤痛,
在她看来,
一个女孩子,救自己的家人天经地义,
再者,女子难道就该任凭宰割吗?
家庭破落后,
吕碧城不得不随母亲远走娘家,
投奔在塘沽任盐运使的舅父严凤笙。
6年寄人篱下,
吕碧城内心的积郁可想而知。
好在那时母亲严氏思想开明,
敏锐意识到了时代的变化,
让女儿们出去接受新式教育,
鼓励她们走出自己的人生道路。
“
一人闯天下
成上海滩的巨富、袁世凯秘书
”
1903年,
吕碧城孤身一人去往天津。
一个富家女子独自出门,
这在当时即是惊世骇俗之举了。
吕碧城想起,舅父秘书的夫人在《大公报》任职,
便写了一封信过去求助。
这信被《大公报》总经理英敛之看到,
不禁对写信女子的志气和文笔感到惊叹。
英敛之是当时的新派人物,
办报宗旨即为“开风气,牖民智。”
读罢信件,他觉得,非见见这位奇女子不可。
▲吕碧城在天津
说起民国才女,
简直灿若繁星,
可许多人和吕碧城比起来,还是要略逊一筹。
她自幼才气过人,以诗文闻名,
5岁那年,父亲偶吟一句“春风吹杨柳”,
小碧城不假思索便对吟“秋雨打梧桐”。
12岁,写出的诗词已豪气冲天。
英敛之前来拜访,问明情由,
再看了看她闲来无事的诗作,
当即邀她到报馆居住,
并聘请她担任报纸编辑。
到《大公报》仅数月,
吕碧城便在报端屡刊词作,
犹如潜水之龙浮游水面,
搅得文坛纷纷投来赞许的目光。
同时,她连续撰文宣传女子解放和教育,
写下《论提倡女学之宗旨》《敬告中国女同胞》等文,
不断向社会表达观点:“民者,国之本也,女者,家之本也。凡人娶妇以成家,即积家以成国…”
吕碧城说,提倡女子教育,
就是要通过新文化的洗礼,
让女孩子们挣脱礼教的束缚和男权的桎梏,
成为个性独立、思想健全的国民。
这些观点一经刊载,
立即在社会上激起千层浪。
而吕碧城诗文中流露出的刚毅、率真,
那横刀立马的架势征服了无数读者。
以《大公报》为阵地,吕碧城声名鹊起,
同时,英敛之将她引荐给严复、傅增湘等人,
带她不断结识知识界的名流,
大大开阔了她的思想和眼界。
不久后,吕碧城发表《书怀》:
眼看沧海竟成尘,寂锁荒陬百感频。
流俗待看除旧弊,深闺忧愿做新民。
江湖以外留余兴,脂粉丛中惜此身。
谁起平权倡独立?普天尺蠖待同伸。
此诗一出,
各方名流相继登门拜访,
吕碧城也落落大方,
以女儿之身,和男人们交游、唱诗,引起一时盛景,
甚至当时有诗称颂:“绛帷独拥人争羡,到处咸推吕碧城”。
不但高声呼号女权,
吕碧城还将理论付诸实践,
不断寻求社会名流的支持,
希望兴办女学。
英敛之也早有此意,
便带着她遍访名士,筹资、选址、建校。
1904年9月,
“北洋女子公学”成立,
当时吕碧城年仅23岁,
成为中国近代女性中首位校长。
学校针对数千年中国对女子的身心摧残,
提倡让女孩们在“德、智、体”三方面发展。
吕碧城也因此被称作“北洋女学界的哥伦布”。
▲北洋女子公学
吕碧城坚定自己的信念,
外界的压迫的确必须铲除,
但归根结底,女性要独立、觉醒,
必须要根除的是来自内心的压抑,
千年的封建礼教才是恶源。
如果一个女性,
自身没有独立的灵魂,
那么社会给她再多的空间和机会,
她最终还是牢牢身处桎梏之中。
就这样,
她虽与秋瑾结下深厚友谊,
但道不同不相为谋,只得目送离去。
而秋瑾东渡日本之后,两人仍旧互通书信,彼此鞭策。
▲吕碧城手札
可就在1907年7月15日,
秋瑾在绍兴遇难,无人敢为其收尸,
唯有吕碧城设法与人偷尸掩埋。
不久后,
吕碧城因与秋瑾交往被官方捉拿。
吕碧城原以为自己将难逃死劫,
却不想一个对她颇为赏识的男人站了出来,
这就是袁世凯的儿子袁克文。
袁克文素来仰慕吕碧城的才华,
恰巧抓捕吕碧城的知会公文落在他手中,
于是赶紧将此事告诉了袁世凯。
袁世凯闻得吕碧城大兴女学一事,
亦是深感佩服,叹其才德,遂帮吕碧城脱罪。
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后,
袁克文又向父亲建议聘请吕碧城出任女官,
“再没有比她更合适做您的秘书了。”
▲袁克文
吕碧城心想,
如果能做大总统的机要秘书,
必将一展抱负,提高妇女地位。
哪料到袁世凯意欲称帝,
要将中华民国改成中华帝国,
在大是大非面前,
吕碧城愤然辞职,再未踏入政界。
随后,吕碧城来到上海从商,
与人合作做起了外贸生意,
因其胆识过人,又多方结交名流,
只用了短短三年时间,就成了上海滩名震一时的富商。
这时的吕碧城,
真是活成了当时最耀眼的女人,
集容貌、财富、地位、才华于一身,
上海滩整个儿的繁华,
仿佛都被她一人攥在手中。
“
看破世间繁华
皈依佛门守戒茹素
”
民国初年,
吕碧城在北京见过天台宗高僧谛闲,
若有所悟,
这此旅程似乎在她心中埋下了一个小小的种子。
1929年前后,
吕碧城旅居英国伦敦,
友人孙夫人偶然在街头“捡得印光法师之传单,及聂云台君之佛学小册”,
孙夫人对此不屑一顾:“当这时代,谁还要信这东西!”
但吕碧城立刻说:“我要!”“
遂取而藏之,遵印光法师之教,
每晨持诵弥尊圣号十声,
即所谓十念法。此为学佛之始。”
吕碧城信佛后,
守五戒,茹素,不再肉食,
而且大力宣传动物保护。
1929年,
她接受国际保护动物会的邀请,
代表中国出席国际保护动物会在维也纳召开的会议,
大力提倡素食,“护生戒杀”。
1930年,
吕碧城正式皈依三宝,
成为在家居士,法名曼智。
此后,
她开始译述佛经,
编著《观音圣感录》、《阿弥陀经译英》等书,
成了女性中佛经翻译第一人。
40年代,
她居住在香港潜心研佛,
过上了与世隔绝般的生活。
在看透了花花世界之后,吕碧城写下最后一首诗:
护首探花亦可哀,平生功绩忍重埋。
匆匆说法谈经后,我到人间只此回。
20天后,
这个才华万丈,
一生只为自己内心而活的女子,
悄无声息地离开了这人世……
一个女人最艳丽的光彩,
应该是来自内心的丰沛,
来自自己人生的底蕴,
而不来自某个男人。
在世俗与繁华面前,
吕碧城用一生的灿烂告诉世人,
凭借自己内心的强大和丰盈,
足以活出精彩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