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位实习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实践教学形式,是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融为一体,在专业对手面前直接参与生产过程的实践教学形式。TS。
然而,近年来,由于实习的“异化”,学生与学校或企业之间的纠纷时有发生。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学校或企业组织不当、自私自利,导致实习岗位与学生专业存在差异,甚至允许学生在流水线上充当廉价劳动力。
目前,我国已有数以千万计的高级技工短缺。在培养技术人才方面,学校早就知道它是校企合作。然而,由于合作双方资源配置的不平等,往往导致“一个热点”和“两个表皮”的存在,使许多高校和企业深陷困境。
实践是“缠绕线圈”
“作为证人,我非常了解学生无助。”
Xu Lai,毕业于昆明的一所大学,也被要求参加岗位实习。虽然他自言自语道“专业课程还没结束”,但是为了把知识运用到企业中,他还是热情地与同学们一起去了上海的一家电子公司。
出乎意料,50多名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学生都被安排在模具装配线上。“工作就是把相机卷起来。”徐回忆道,即使是没有经验的人也能在半小时内学会这个过程,“剩下的就是重复。”
每天工作近10小时,每周工作6天,所以在“实习”半个月后,许多学生向学校提出改变实习单位的要求,但被告知不能完成指定的实习,会影响毕业证书的颁发。
没有实践就得不到毕业证书是许多高职院校岗位实习的条件。根据小张的说法,他们周围的一些学生不愿意参加学校指定的实习,而是“留在学校检查”。贵阳某职业技术学院从今年9月起,机电一体化专业大三学生被分配到当地一家电子技术公司实习,在电视制作行业实习。这不仅和专业无关,而且学校已经明确表示,实习成绩直接关系到文凭。”
据Xu Lai说,他的母校还在为学生安排类似的实习。
每家公司都有自己的算盘,并不是很热情。
在职实习是职业院校学生将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运用到实际工作环境的重要载体,是产学结合的有效培养模式。为什么“混叠”案件频繁发生?
中国职业教育协会副会长苏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实践离不开企业,但长期以来,企业对此缺乏热情。”
25岁的朱军,湘潭江庐机电集团员工,在湖南省的“十大、百强工匠”数控车床比赛中获得第一名。从上技校开始,我们拥有一台机床和一位教师。”朱军认为,能够成长为年轻人与实习经验密切相关。
然而,这种做法意味着企业必须付出高昂的人力和物力成本。苏华承认,由于没有鼓励企业招收实习生的政策,受过培训的学生只能留下很少的假期,“企业天生懒惰、刻苦”。
很难找到相应的职位,一些学校只是开始依靠实习“赚钱”的想法。今年初,山东聊城大学的数百名学生被安排在昆山和苏州的工厂流水线实习。后来,人们发现,这些学生首先被“签约”到第三方劳动公司,然后作为“工人”被送到工厂。其中,很难排除利益交换的可能性。
校企合作中最重要的是互惠互利。
“机器每天运送10000磨料,三人分配工作。经过一天的工作,他们的手臂酸得举不起来。“据小张说,由于长期接触砾石,一些学生也出现了过敏反应,许多红结在他们的手上。”贵阳职业技术学院的一名学生告诉记者,许多有“升格为大专”计划的学生“根本不重视复习”。
事实上,早在2016年,教育部和其他五个部门就联合颁布了《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条例》,规定在职实习期间学生报酬的底线不得低于全国学生报酬的80%。在试用期内应安排与本岗位相应的或类似的专业培训目标。
苏华说:“但是如何真正实现校企教育的整合,还处于探索阶段。”某职业技术学院的负责人告诉记者,“校企合作最重要的事情是等价,而不是热脸贴着冷屁股。”
据记者了解,近年来,沈阳职业技术学院引进德国“双元制”,建立沈阳中德学院。在中德院校,学生具有学徒制和学生双重身份。他们在第一年就在学校里学习解决“为什么要这样做”的问题。第二年在企业培训中心实习,第三年在企业生产线实习,掌握“怎么做”的技能。由于培养的学生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基础,中德学院的毕业生基本获得了沈阳重点企业的就业机会。
此外,企业办学是解决实习难题的又一途径。中国铝业公司董事长葛洪林曾透露,公司以山东铝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依托,创建了中国铝业大学,作为中国铝业公司教育培训资源与人才培养整合的平台。这样既可以培养人才,又能留住人才。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本站的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