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正德三年的时候,曾经发生过很厉害的旱灾,紧跟着第二年,又出现了大水灾,导致很多地方连续两年颗粒无收,国家只能开放粮仓来救灾民。当时有一位叫陈良谟的读书人,家在安吉凤亭(今凤凰山乡)。第一年闹旱灾的时候,当地因为修筑有水库,而得以丰收,第二年闹水灾的时候,又因为堤坝高而没有遭灾。接连两年的丰收,让这个地方的乡民变得十分富有。于是他们乘着邻乡受难的时机,以很便宜的价格收购了许多田产和器物,顿时整个村子里每家每户一改往日朴素的生活作风,转而过上了奢侈的生活,甚至竞相攀比。陈良谟见此情景,就跟一位亲戚说:“我们村子里,可能会发生奇祸。”这位亲戚问他为什么。陈良谟说:“因为无福消受!整个村子里,除了我们跟都、张这两户人家根基稍厚,或许还稍微可以。其余四户较小的姓氏,恐怕就难免了!”当时他的亲戚还不以为然。然而没过多久,村子里发生了一场大难,果真除了他说的这几家人之外,其他人家几乎没有存活。那位亲戚想起陈良谟说的话,惊叹不已,又来问他:“我们和姓都、张这三家人会有事么?”陈良谟说:“虽然没有那四家严重,但恐怕终究会有耗损!”过后,这三家果然都发生了火灾。这段记载出自《德育古鉴》,宋代雪窦阐释经常劝人:无论长寿或短命,福禄享受完了便命终。不由得感慨,奢侈浪费的过患真的很大,陈良谟家乡的村民们就是最好的证明。这场灾难发生后几年,陈良谟考上了进士,要去京城当官,于是他带着母亲坐船出发,结果在途中,遇到干旱天气,河水干涸,需要他们走一段路。当时陈良谟感到有些犯难,他的母亲立刻批评他:“平生出入徒步,若初入官便思安逸,纵此一念,吾立见汝败矣。”——你过去出门都是靠走路,如果刚开始做官就想着安逸享受,就是这一个念头,我就知道你要衰落!陈良谟也是非常有智慧的人,立刻醒悟过来,不但选择了走陆路,并且在过后的为官生涯中一直很清廉,从未曾做过贪污受贿的事情。哪怕他退休之后,很多人依旧很尊敬他,称其“有志于圣人之徒”。可见,节俭惜福这件事,往小处说可以决定一个人的运势,大的方面可以决定很多人的生死,不可不慎。
邱师兄的叔叔是一位电商小老板,十年前他还没有做这行的时候,家里条件非常差。那时候孩子还小,偶尔想吃一个西瓜都要犹豫半天,婶婶一年到头也难得买一次衣服。最近这5年,叔叔开始转行做电商,慢慢也赚了不少钱。大概是之前几年过得太苦了。如今经济条件好了,叔叔一家特别注重享受,每个月,婶婶都要去名牌店里买许多衣服,上千元的衣服,穿几次就压箱底了;家里零食也没有断过,大人经常给小孩买很贵的进口零食,有时候刚打开吃两口,发现不对胃口就扔掉了。叔叔更是一改每天回家吃饭的习惯,动不动上馆子,每次都会点一大桌子菜,根本吃不完,完了还不打包,觉得没有几个钱。邱师兄曾经婉言劝叔叔,这样太浪费了,结果叔叔哈哈大笑,没有钱才浪费不起!看起来叔叔一家的铺张浪费也许不算惊世骇俗,然而每个人的福报都是有限的,没过两年,叔叔的生意开始走下坡路,奇怪的是,许多同行都还好好的,就他家怎么努力都上不去。更可怕的是,去年叔叔的儿子竟然被查出得了糖尿病!无法想象,才十多岁的孩子今后要终生服药!医生说,都是平时吃的零食太多了。可像他那样吃零食的孩子比比皆是,为何只有他得了这种病呢?邱师兄说,有一次叔叔请自己吃饭,说起这些年的不顺,埋怨自己运气不好,可是那一顿饭他还是点了许多,临到头又没有打包。邱师兄忍不住叹气,再大的家业都经不起这样败,怎么可能会好呢?古人说:“人生衣食财禄,皆有定数,当留有余不尽之意。故节约不贪,则可延寿;奢侈过求,受尽则终;未见暴殄之人得皓首也。”可惜世人知道这个道理的太少了,倘若人人都能像陈良谟那样懂得道理,那里还会有这么多困惑和失意呢?
上海人才网最新招聘信息